[颜回,思考,孔子,过失,错误]“不迁怒、不贰过”带给我们的思考

2021-03-27 20:29

原标题:“不迁怒、不贰过”带给我们的思考

作者:谢英(海淀区翠微小学)

现如今的孩子们都是在父母及亲人的精心呵护中成长起来的,在做错事情的时候,很多孩子能认识到错误,也知道要“知错就改”,而且有的孩子也确实当时就改了,但是没过多久就把这件事忘到脑后了,很快就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再认错,再改,再犯……如此循环的现象,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同样类型的问题反复出错,生活中同样的错误屡教不改。这一系列的问题足以看出孩子在面对错误时,没有具体解决的方法,拿不出可行的办法。

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就有七十二人,称“七十二贤人”。这三千弟子当中,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那么孔子为什么那么喜欢他呢?我们现在来看一下孔子是如何评价颜回的吧!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雍也》

【译文】

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好学?”孔子答道:“有个叫颜回的人好学,不拿别人出气,也不犯同样的过失。不幸命短而死了,现在再没有这样的人了,没听说有好学的人。”

对于“好学”的理解古今是有区别的,古人所说的好学,在学习为人;今人所说的好学,仅仅指学习书本知识。孔子认为颜回的好学主要表现在“不迁怒”“不贰过”两个方面。这两方面作为“好学”的主要表现,可见古人所说的好学就是指学习为人。程树德《论语集释》说得更明确:“问好学而答以不迁怒不贰过,则古人所谓学,凡切身之用皆是也。”

一个真正好学的人,应该虚怀若谷。一旦发现自己的过失,不管别人是“善意批评”,还是所谓恶意嘲讽,他都不会迁怒于人,更不会为自己的错误找出许多辩解的理由。不仅用这种态度来对待知识方面的缺陷,而且用“不迁怒”“不贰过”时时修正自己,完善自己,坚持用这种精神来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再次,为什么“好学”如此困难?因为它不只是读书或博闻强记,还必须顾及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

孔子提出两点来说明何以颜回可以合乎“好学”的评语。

第一是“不迁怒”。自己生气时,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人的情绪总是连续性的,不像电钮一样可以开关,因此,“迁怒”就成为屡见不鲜的事了。夫妻吵架,可以迁怒子女;受了上司的气,可以迁怒部属;甚至没来由的心情不好,也可以迁怒朋友;老师有时也迁怒学生。大家见怪不怪,以为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仔细想想人间一切的不平与怨恨,难道不是都源于各种或大或小的迁怒吗?而颜回却能做到从不迁怒于他人,迁怒于他物或他事。

第二是“不贰过”。意思很简单,即从此不再犯同样的过失,而真要做到却极其困难,因为人的过失往往随性格而来,何种性格的人倾向于犯下何种过失,几乎都有一定的轨迹。因此,若想做到“不贰过”,首先就须针对自己的性格下工夫;其次,通过学习理智启明之后,表现出人性的高度潜能,肯定了人人皆可成就完美的人格,这才是真正的好学。再次,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总结经验来提升个人的素养,使自己在行为上“不贰过”。《论语·公冶长》中有这样的一段对话,“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从子贡的回答中就可看出颜回之所以能“不贰过”和他不断的反思,并能不断举一反三是分不开的。

“不迁怒,不贰过”是孔子提倡的一种境界,一种好学者应该追求的理想境界。可是真正实行起来,谈何容易!要做到“不迁怒,不贰过”为什么这样难?孔子说,颜回死了以后,再也没有人做到这两条。颜回是个淡泊名利的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样的人精神上没有锁链,什么环境都能自得其乐,不会患得患失。坦承自己的过失,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收获、一种进步、一种人格的完善。颜回以后,能有多少人从名利的枷锁之中解脱出来?青云直上之际,恨不锦上添花。看看历史,这样的例子,真是要多少有多少。在历史上,很多人谨记“君子不贰过”,给自身发展带来机会,历史上有许多有名的故事,楚庄王知错能改成春秋五霸,周处知错能改除三害。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也反映了纠错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现在许多年轻人,年龄差不多,经历差不多,天赋差不多,实干精神也差不多,进步快慢却差很多。原因可以找很多,其中一条就是善不善于总结经验。有的人,每干完一件事,都要琢磨琢磨,找出对的在哪,错的在哪,做到不占糊涂便宜,不吃糊涂亏,这叫做“吃一堑长一智”“打一仗进一步”。而有的人叫干就干,干完就算,稀里糊涂,马马虎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而进步就慢。而颜回就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人,所以各方面进步就快。

我们从各种鲜活的实例中,认识到面对自己的错误,只有不断地反思、总结、提升,才能“不迁怒”“不贰过”,这样才是对自己的成长最有帮助的。

专栏

敬德学苑

供稿 | 敬 德

责编 | 刘静静

HDJDSY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分享到:
© 2016-2018 衡水资讯 http://www.hsfc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