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北京 | 老北京的绝活儿,您能认出几样?丨&

2023-02-15 22:21

原标题:趣说北京 | 老北京的绝活儿,您能认出几样?

老北京的绝活儿,现在懂的人不多了,你知道几样?今天,我们一起来重拾那些经久不衰的传统艺术。

不简单的盘中戏-鬃人

鬃人,北京汉族传统手工艺品。始创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北京鬃人是受皮影戏和京剧影响而产生的,人物造型的身高一般约9-16厘米,设计巧妙、制作精细。

鬃人的头和底座采用胶泥脱胎,是用胶泥做头和底座,用秫秸杆做身架,外绷彩纸(或色绸)外衣,并絮少许棉花,然后依据人物故事勾画脸谱,描绘服饰,底座粘一圈约二三厘米长的猪鬃,便制作成一个生动的鬃人。

数个鬃人组成一组戏剧人物,按京戏中的生、旦、净、末、丑,放置于铜盘中,只要轻轻敲打铜盘的边,靠猪鬃的弹力,盘中的人物便会舞动起来,再配上京剧的唱腔,就如同真人在舞台上演出,展现了古典文学和戏曲艺术的魅力。所以老北京人也称它为“铜盘人”或“盘中好戏”。或者干脆叫它“铜茶盘子戏”。

鬃人怎么会转呢?

这一独特的绝活是结合了京剧文化、物理学和力学的概念,窍门就在它下面的底盘上,鬃人的底部都粘上一圈鬃毛,而且具有弹性,敲打的时候运用铜盘和鬃毛的振动作用,带动鬃人有规律的转动,鬃人是唯一动态表现的汉族民间手工艺品。

令人惊叹的民间工艺-毛猴

下棋

毛猴的用料虽简单,但制作者的艺术构思却非常巧妙。毛猴常常被雕琢成千姿百态的芸芸众生,以物代猴,以猴代人,说的全是老百姓的故事。

娶亲

老手艺人说:“制作毛猴的时候,最难的不是制作毛猴本身,而是制作场景中的道具。因为毛猴本身很小,所以他们拿的、用的、吃的、玩的就更小,只有比例合适了,才会真实。”有的时候是连气儿都不能喘的,因为出一点气儿可能就会把它们全吹跑了。

赶集

飞翔在天上的精灵-风筝

曹氏沙燕

风筝南方叫“鹞”,北方叫“鸢”。老北京风筝可以追溯到明清时,以前,每到清明前后,不论是达官贵人、文人墨客、还是普通市民都争相购买各式风筝,找个空场放飞。直到现在,放风筝依然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项活动。

蝴蝶

老北京的风筝品种极多,放的最多的是沙燕,沙燕有彩绘肥燕、瘦燕两种,单用黑墨绘制的沙燕俗称“黑锅底”,在北京地区已有数千年放飞的历史,考其原因,是北京地区的原始氏族多以燕为“图腾”。

龙头蜈蚣

老北京风筝小到一米左右,长到数十米左右,大小不一。再说到色彩、图案、做工、放飞技术……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活灵活现的现代艺术-泥塑

泥塑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形式。泥塑真实地刻画人物性格、体态、喜怒哀乐,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艺术特点,体现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当时的风土人情。

著名泥塑家吴德寅的代表作品--《老北京风俗泥塑——旧京三百六十行》惟妙惟肖,堪称一绝!它通过立体的形象展示了老北京交通、娱乐、商市、饮食、风情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衣着打扮、音容笑貌。

“看似简单,其实捏泥人,讲究写意,跟国外的雕塑不一样,不是规整的按照实物的比例一五一十地做出来,而是讲究神似,把人物的神态意象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即可,融入的是创作者的情感和灵魂。但这个过程要长时间的酝酿,那个场面儿和人物都在脑子里闪现。”吴德寅这样总结他的泥人及其创作过程。

月宫捣药的玉兔-兔爷儿

粉白嫩生的小脸蛋儿涂一点胭脂,长长的白耳朵上描着浅红,小巧的三瓣儿嘴,细长的丹凤眼,拿上药杵,骑上老虎,走喽,驱魔治病去喽!

传说嫦娥有一只玉兔,这小兔平时就在月宫里捣药,有一年北京闹瘟疫,玉兔下凡给大家治病,可是它一身白,谁都不让进,它只好去庙里借神像的盔甲打扮成男人的样子。所以后来兔儿爷大都是一身戎装。

老人们都还记得,这几十年前的北京城里,一过七月十五,兔爷摊就摆出来了。前门外、鼓楼前、西单、东四,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摊位,摊儿上搭着楼梯式的木架,上面摆满大大小小的兔儿爷,人称“兔爷山”。

抖出一个民族精神-空竹

空竹,以竹木为材料制成,因中空而得名,相传在中国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抖空竹讲究“形、神、意、气”,这也是说抖空竹能够健身养性的重要原因。在很多老北京人的记忆里,沐浴着晨光抖空竹的鹤发老人是老北京一景。

民国时期,广安门内的都土地庙逢三就有庙会,庙会上表演和出售空竹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到了清代,抖空竹已发展成为受人欢迎的杂技节目。杂技艺人们在原有花样的基础上,又创作出许多新的花样和高难技巧。表演时与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伴奏音乐融为一体,更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到如今,空竹表演已经成为一项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

2005年,“北京抖空竹”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抖空竹表演还是奥运会期间的表演项目。

指尖上的艺术-面塑

“面塑”,也叫“面人”,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雕塑工艺品。它是用糯米粉和面粉加彩后捏塑成的人物、禽兽、花卉等,流传于中国各地,尤以北京地区最为闻名。

旧时北京街头,尤其是在白云观、白塔寺、护国寺、东岳庙、蟠桃宫等庙会上,常有许多敲糖锣的摊贩,其中有不少是捏面塑的。起初,都是些插棍面塑,多捏些孙悟空、猪八戒之类,走街串巷,供孩子们买玩。

“面人郎”——郎绍安作品《卖油翁》

后来、由于面塑艺人的不断创新和技艺的不断提高,将所捏面塑脱掉棍子,立起来置于或圆或方的玻璃盒内,改造成为名符其实的精美艺术品了。60年代初,故宫博物院曾展出过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玩耍过的面塑。这些面塑全是我国著名的戏剧人物,维妙维肖,栩栩如生,艺术水平极高,而且几十年中不裂不蛀,这是当今能见到的最早的北京面塑。

制作面人的工具

来源:BTV这里是北京

大家都在看

2018年北京公务员考试公告发布,11月27日起报名

责任编辑:

分享到:
© 2016-2021 衡水资讯 http://www.hsfcp.com/ 备案/许可证号:辽ICP备20210074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