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名人|吕其明:从战火中走出来的作曲家

2021-11-02 10:36

原创 曲 阳 田 衣 上海滩杂志公众号

迎建党百年在近日颁发的“七一勋章”29名获得者中,有两位来自上海,其中之一是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吕其明。每每听到吕老师的那首《红旗颂》,小编精神就会为之一振,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浑身充满了力量,思绪万千…… 《上海滩》杂志2016年刊登过一篇专访吕老师的文章,摘编如下,以飨读者。2014年12月17日晚,上海大剧院里灯火辉煌,洋溢着节日般的喜庆气氛,“代表城市文化高度”的上海文学艺术奖颁奖典礼在这里隆重举行。12位具有大师风范、成就卓著的艺术家荣获“终身成就奖”,其中就有从战火中走出来的84岁的著名作曲家吕其明。
在我国现代音乐史中,不乏经过战争年代的生死考验,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的作曲家,聂耳、冼星海、任光、贺绿汀、吕骥、马可、李焕之、瞿维、朱践耳等都是这样大师级的杰出代表。吕其明虽然是他们中的后来人,但是以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排入他们的行列,也是当之无愧的。
01
十岁参加新四军 月夜闻琴遇恩师
1930年5月,吕其明出生在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吕惠生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后来回到家乡安徽无为县办教育、办报刊,成了当地著名的进步人士。抗日战争爆发后,吕惠生积极投入抗日宣传,协助新四军筹集大量的弹药、粮饷,后担任了江苏仪征县县长。父亲的抗日爱国精神影响和教育了幼小的吕其明和比他大2岁的姐姐吕小晴。1940年初,吕其明读完小学四年级,就与姐姐随父亲从无为县迁移到抗日民主根据地。当得知新四军文工团需要小队员时,吕惠生毫不犹豫地将年仅10岁的吕其明和12岁的吕小晴送到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抗敌剧团。次年1月,他俩又转入了新四军第二师抗敌剧团。吕惠生就是想让儿女经受战争的考验,从而能够迅速成长为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英勇战士。
那时正是我国抗日战争处于最艰难困苦的阶段,缺米少盐,缺医少药,日寇重重封锁,危机四伏。10岁的吕其明硬是咬着牙,每天随大部队行军至少五六十公里,多则七八十公里。一到驻地,战士们可以休息,而抗敌剧团需要排练演出,天天累得倒头就睡。尽管如此,吕其明仍然和剧团里其他大小团员一样,情绪饱满地排演着,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宣传抗日、鼓舞士气的演出任务。
抗敌剧团的大哥哥大姐姐都很喜欢这个聪明可爱的小弟弟,非常乐意教他学文化,教他学唱歌、跳舞、演戏,教他拉二胡、吹口琴,一步步把他引进艺术的大门。
令吕其明终身难忘的是,1942年春夏之交,著名音乐家贺绿汀从敌占区来到吕其明所在的抗敌剧团,并接受了新四军首长的邀请留了下来。他每天到抗敌剧团讲授音乐基础知识和乐理知识,训练合唱队,指挥排练他作曲的《游击队歌》《1942年前奏曲》《胜利进行曲》《垦春泥》等合唱曲。吕其明小小年纪,也如饥似渴地认真学习和记录。在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乡村显得十分幽静美丽,吕其明忽然听到一阵优美的琴声从树林里传来。他走进去一看,原来是贺绿汀老师正在月光下拉着小提琴。贺绿汀沉醉在音乐中的身影,以及他从未听到过的悦耳琴声,深深吸引了12岁的吕其明。后来他才知道贺绿汀拉的是贝多芬的《小步舞曲》。一曲奏毕,贺绿汀发现身后有一个小男孩听得入迷,不禁亲切地俯身问道:“你多大了?你父母是干什么的呀?”吕其明对贺绿汀讲了家里和他个人的一些情况。贺绿汀这才知道,面前的这个小男孩原来是天天听他讲课的抗敌剧团里的小战士。他鼓励吕其明说:“你现在正是学拉琴的时候,快叫你爸爸给你买把小提琴吧。”吕其明听了贺老师对他的指导,很高兴。之后,他学习音乐、排练节目就更努力了。贺绿汀在抗战时期吕其明在华东军区文工团拉小提琴时留影
正是听了贺绿汀三个月的讲课,吕其明尝试着用学到的音乐知识把新四军军号曲调改写成了四部合唱曲《向前进》。1944年冬,他调到新四军七师文工团,看着根据地的漫天大雪,联想到抗日战争的艰难历程,情不自禁地谱写了独唱曲《雪》,借以抒发在战火纷飞的环境里乐观向上的革命豪情。这两首音乐作品,就是吕其明作曲的处女作。
可是不久后,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1945年9月,时任皖江行政公署主任的吕惠生在北撤途中,被国民党收编的伪军逮捕。吕惠生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始终不屈,最后英勇就义,并在临行前留下了一首绝命诗:“忍看山河碎,愿将赤血流。烟尘开敌后,扰攘展民猷。八载坚心志,忠贞为国酬。且喜破天晓,虽死我何求。”皖江大地的军民为吕惠生的牺牲表示了深深的敬意,也更激励了吕其明要继承父亲的遗志勇往直前。经过多年的严峻考验,1945年9月1日,吕其明与另外6位战友一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年他只有15岁。
1947年,年仅17岁的吕其明,就为曹鹏汉作词的《军队向前进》谱曲。这首进行曲式的歌曲迅速在他所属的解放军部队里传唱开来,从济南一直唱到上海。吕其明说:“这首歌既是我个人真实感情的流露,也唱出了广大指战员的心声。”他把此歌看成自己真正的处女作。
02
抗日歌传“微山湖” 爱情曲扬《庐山恋》
1949年11月16日,19岁的吕其明随华东军区文工团进城,转业到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乐队任小提琴演奏员。然而,他的远大志向是成为一名作曲家。他想用手中的笔为新中国、为党和人民写出激情豪迈和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吕其明知道光有理想和干劲不行,还得有丰富娴熟的音乐表现方法,有深厚的音乐修养的积累,有广阔深入的生活体验,有来源于生活的民间音乐的滋养。所以他在参加乐队演奏之余,学习乐队的配器效果,学习电影作曲的基本知识。他还向专业作曲罗忠镕请教和声问题,向钢琴演奏员学习弹奏钢琴,广泛研究和吸收中外音乐作品的成功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曲能力。
1951年5月,吕其明被调入北京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任专业作曲,曾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鞍钢在建中》等大型纪录片谱写音乐。同时,他还到当时中央电影局音乐处开设的音乐讲座听课。
1955年5月,吕其明被调回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任专业作曲。同年,他同谢晋合作,创作了第一部电影《水乡的春天》音乐,自此走上了创作影视音乐的道路,陆续为电影《铁道游击队》《红日》(合作)、《白求恩大夫》《南昌起义》《庐山恋》《城南旧事》《雷雨》《子夜》《寒夜》《焦裕禄》和电视连续剧《铁道游击队》《孙中山和宋庆龄》《秋白之死》《闽西总暴动》等200余部(集)电影和电视剧创作了精彩的音乐,有一些已经成为我国影视音乐创作中的精品力作。
1956年春,电影导演赵明邀请吕其明为电影《铁道游击队》作曲。他欣然应允,觉得这是一次锤炼自己和展示才能的极好机会,并决心要在音乐创作中有特点有突破。对游击队的生活和战斗,他还是熟悉的,而且他为抗战题材的电影创作音乐有一种自然的亲切感。他认真地收集当地的民歌素材,了解当年铁道游击队坚持抗战的光辉事迹。吕其明和导演赵明商讨后,认为在影片高潮出现前应该增加一点篇幅抒发游击队员们的情感,反映游击队员们在残酷的战斗间隙所表现出的英雄主义情怀和乐观主义精神。这就需要在影片中安排一首插曲,让游击队员们在傍晚时,坐在微山湖的岸边或船上演唱。赵明非常赞同吕其明这个富有创意的建议,要他赶快写出来。没多久,吕其明就写出了这部影片音乐中最出彩、最著名的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这首具有山东地方歌谣特色的插曲在影片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随着影片在全国放映,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迅速传遍全国,成了经典电影歌曲,至今传唱不衰。《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是吕其明的成名作,也是他音乐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影片《铁道游击队》剧照
1959年起,吕其明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了五年作曲和两年指挥,其间他已经担任了上海电影乐团副团长,后任团长。虽然行政工作和电影音乐创作十分繁忙,可是他仍要到音乐学院进修深造。进修前,他已经为影片《乘风破浪》《铁窗烈火》《兰兰和冬冬》(合作)、《家》(合作)、《钢铁世家》等创作音乐。学习期间,他又为影片《六十年代第一春》《红日》(合作)、《霓虹灯下的哨兵》《白求恩大夫》等创作了音乐。他在上海音乐学院进修了作曲和指挥两个专业后,更是如虎添翼,音乐创作越发得心应手,佳作迭出。
吕其明的电影音乐创作,总是根据影片中的剧情需要进行构思,力求创新。1979年10月,他为彩色故事片《庐山恋》谱写音乐,在音乐抒情和诗意表达方面,表现出了时尚风貌和蓬勃朝气,一种清新而隽永的艺术感染力扑面而来。他为影片共写了30多段音乐,其中既有贯穿全片的主题曲《飞向远方的故乡》(歌词也是他写的),也有结合影片需要的《恋歌》和《啊!故乡》两首插曲。片中的三首歌曲都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吕其明在写《庐山恋》音乐之前曾说:“我写过几十部电影音乐,但大多数是战争题材或工业题材,音乐的分量和风格仿佛是色彩凝重的油画。而《庐山恋》的音乐却像是一幅山水画或水彩画,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探索。”后来,《庐山恋》荣获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提名,至今仍然在庐山循环放映,影片中的音乐和插曲依然回响在人们的心中。影片《庐山恋》剧照
1982年,吕其明为根据台湾作家林海音小说改编的影片《城南旧事》创作音乐,这是他在电影音乐创作中的又一次突破性收获。为了表现上世纪初期北京胡同里所弥漫的淡淡哀愁以及纯真的人性之美,吕其明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用李叔同的《送别》作为音乐旋律,加以变奏发展,贯穿全片。另外,为寻找旧时代城市里那种独特的“散文诗式的悲剧”气氛,他还在老弄堂里走着、看着、想着,揣摩和想象老北京城胡同里的呼吸和意蕴。最后这些真切的感受,全化成音符在影片里流淌和鸣响。结果,《城南旧事》荣获了1983年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
1990年,吕其明年届花甲,又为电影《焦裕禄》配音乐,放映后再次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
03
上海奏响《红旗颂》 北京倾城听《使命》
除了影视音乐创作之外,吕其明在交响乐创作方面同样成果辉煌。
在交响乐创作中,吕其明将自己为影视创作的音乐,根据交响乐的乐思逻辑、结构曲式、旋律变奏等要求加以再创作,而写成了多种音乐体裁的作品。
多年来,吕其明创作了交响诗《铁道游击队》、交响叙事诗《孙中山》、交响诗《孟良崮之战》、随想曲《霓虹灯下的哨兵》、管弦乐组曲《白求恩在晋察冀》、管弦乐序曲(第二号)《城南旧事》、管弦乐序曲(第五号)《焦裕禄》等。这些交响乐作品并不是他的影视音乐的简单重复,而是全新的再创作,属于交响音乐会演出的曲目。
在吕其明创作的大型器乐作品中,最著名的就是管弦乐序曲《红旗颂》。1965年,正在创作《红旗颂》的吕其明
1965年2月,第六届“上海之春”音乐舞蹈节举办前夕,在作节目安排时,当时上海音乐家协会的负责人贺绿汀、丁善德、孟波、钟望阳、黄贻钧等提出,此届“上海之春”开幕式上应有一部新创作的有分量的管弦乐作品。经过商量,前辈音乐家一致推选吕其明创作这部作品。时任上海音协副主席和上海交响乐团团长的黄贻钧提议,这部作品的名字就叫《红旗颂》。这个名字鲜明而概括,有很大的音乐想象空间,无疑为吕其明的创作设定了“规定情景”,唤起了他过去与红旗相关的大量回忆。随即他进入了紧张的创作中。整整七天,他废寝忘食,奋笔疾书,眼前仿佛出现了人民子弟兵在战场上高举红旗冲锋陷阵的场面,出现了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广场按动电钮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宏伟情景,同时也想起了父亲吕惠生壮烈牺牲前留下的绝命诗。他在灵感和激情的驱使下作曲时,眼前不断地再现红旗指引我国人民走向胜利的生动画面。仅仅一周,吕其明就拿出了《红旗颂》的初稿。在诸位前辈音乐家提出审听意见后,他又作了些修改,落笔定稿。上海爱乐乐团正在演奏《红旗颂》
这年的5月8日,在文化广场举行的“上海之春”开幕式上,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电影乐团、上海管乐团近两百名演奏员组成的庞大乐队,在著名指挥家陈传熙的指挥下,首演了吕其明作曲的管弦乐序曲《红旗颂》。一曲演毕,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许多听众都被其雄伟、昂扬的旋律所震撼,纷纷表示《红旗颂》有一种鼓舞人勇猛前行的磅礴力量。此曲一炮打响,随即传遍全国,而且久演不衰,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曲目之一。之后,《红旗颂》不仅在舞台上演出,还经常被广播电视和影视剧引用。吕其明曾明确表示,只要大家需要,各行各业都可以无偿使用《红旗颂》的音乐。前不久,他自费买了300套《红旗颂》唱片,赠送给相关部门使用。
《红旗颂》作为我国交响乐的一部创新经典作品,是许多华人乐团在海外演出的首选曲目。不少国外乐团也演出过《红旗颂》。在吕其明工作室的一面墙上,挂着一个镜框,里面放着一根指挥棒。这是世界指挥大师祖宾·梅塔于2008年在北京指挥以色列爱乐乐团演出《红旗颂》后,托人送给吕其明的,并在指挥棒上亲笔签名,以表示对《红旗颂》及其作曲者的赞誉。2008年,世界指挥大师祖宾·梅塔送给吕其明的指挥棒(在镜框中)
吕其明始终铭记自己是一个党员作曲家,是党和人民及人民军队培养他成长起来的。所以他的创作尽管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但总是洋溢着一种主旋律的激情,充溢着昂扬奋发、催人前进的正能量,他把创作这样的作品当作自己毕生为之奋斗的责任。“为祖国和人民写作不是口号,而是神圣的使命!”吕其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果真要创作一部以《使命》命名的交响组曲了。
《红旗颂》问世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荣誉。吕其明多年来想再写一部交响乐作品,与《红旗颂》配为姊妹篇。为此,他一直在酝酿,力图找到一个突破口。也是在2000年,在他创作完成《雨花祭》和《龙华祭》两部作品之际,恰逢宣传部门要摄制反映党的光辉历程的8集文献纪录片《使命》,其中的配乐就邀请吕其明担当。吕其明感到为反映党史和党的伟大业绩的纪录片创作音乐,对自己就是一项神圣的使命。他翻看了党壮大发展的大量史料,结合自身走上革命道路的深切感受,很快创作完成了文献纪录片《使命》中的音乐。此片放映后,连同音乐在内都受到了广泛赞誉。邀请他创作音乐的单位专门写了感谢信给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时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的杨振武在此信上批示说:“感谢吕其明同志出色的工作,为上海赢得了荣誉。”
虽然在为《使命》配乐时,吕其明已经“把对党的一往情深、深切感受都写入了这部纪念党成立80周年的作品里了”,然而他还是感到自己的任务没有彻底完成。2012年,他决定要以文献纪录片《使命》所写的音乐为基础,扩展创作成一部同名的交响组曲,来向党的十八大召开献礼。由于健康原因,82岁的吕其明邀请作曲家陈新光与他合作这部组曲。两人配合默契,仅用了29天,交响组曲《使命》就创作完成。在由张亮指挥的上海爱乐乐团演出后,受到了各界听众的热烈好评。《解放日报》在头版作了重点报道,《文汇报》和《新民晚报》也作了详细报道。这些报道都热情地赞扬了吕其明为党和人民创作的高度责任感,赞扬了两位作曲家创作的交响组曲《使命》演出的成功。
去年春天,上海爱乐乐团先是在上海举办了吕其明的作品专场音乐会,而后又于2016年3月7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办了《把心交给祖国——吕其明作品专场音乐会》。在这场音乐会的上半场,既有脍炙人口的管弦乐序曲《红旗颂》,管弦乐序曲(第3号)《城南旧事》,也有流传甚广的影视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快乐的单身汉》《啊,故乡》《谁不说俺家乡好》《大实话》等。下半场演出则是长达40分钟的交响组曲《使命》。北京的中外人士踊跃聆听吕其明的这场作品音乐会,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盛况。当时正值“两会”在北京召开,由于票子紧张,便在“三八”妇女节前夕优先照顾“两会”中的女委员、女代表,前往国家大剧院观听吕其明的作品音乐会。北京有位记者在采访吕其明后感慨地说:“吕老最厉害的地方,就是能够在主旋律和接地气之间游刃有余,作品不仅思想性正确,还特别好听、好唱。”这番话正好也印证了吕其明创作的九字原则:唱得响、传得开、留得下。在北京演出交响乐《使命》后,吕其明登台与观众见面
如今已经86岁的吕其明仍然精力旺盛,保持着创作激情,他说:“我不吸烟不喝酒,生活简单朴素,长期以来都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早睡早起,作曲时从不‘开夜车’,也不患得患失。音乐可以说是我最好的‘营养品’。”在作曲领域,可以说吕其明是“著作等身”了,他除了为两百多部(集)电影电视剧作曲外,还创作了十多部大中型器乐曲和三百多首不同体裁和形式的声乐作品,出版了《音符里的畅想》一书。音乐出版社和音响制作公司出版了他的管弦乐作品及其他乐谱,录制了他的许多作品的专辑唱片。
今年4月28日举行的第33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上,吕其明的《红旗颂》再次奏响。他的“把心交给祖国”专场音乐会也于5月9日在上海大剧院由汤沐海指挥上海爱乐乐团演出,让上海听众再次聆听到这位党员作曲家70多年来所创作的杰出作品。
去年吕其明曾说:“只要我脑子清楚,精力还行,我就要写下去。”我们期待他写出新的精彩的作品,并向这位德高望重的作曲家表示深深的敬意。(图片来自网络)
END
制作:冯 晔
原标题:《【海上名人】吕其明: 从战火中走出来的作曲家》
阅读原文

分享到:
© 2016-2021 衡水资讯 http://www.hsfcp.com/ 备案/许可证号:辽ICP备20210074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