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湃客]年年暴雨年年内涝,广州排水系统怎么了?

2021-04-06 15:13

原创 王zs 搜狐城市

在10年前的亚运会开幕式上,一首童声《落雨大》让许多老广泪湿眼眶。“落雨大,广州水浸街”,这首童谣已经成为广州最伤感的城市记忆。
10年后的如今,南方暴雨肆虐,超大城市广州又不可避免地出现严重内涝。上个月的那场特大暴雨,更让这座城市成为“一片汪洋”,无数房屋被淹,交通大面积受损,更有4人不幸遇难。
近些年来,“一遇暴雨就看海”仿佛成了广州躲不过的狼狈命运。虽说天灾不可避免,但广州城市的排水系统建设明显跟不上快马加鞭的地面建设也是事实。在GDP飞速上涨、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城市发展欣欣向荣的同时,广州对来自地下的隐患却忽略了太久太久。
全国前五的雨量VS落后的排水系统
广州是名副其实的“雨城”。2010-2018年,广州平均年降水量高达2170mm,在国家统计局统计的34个全国重点城市名单中,广州的降水量在2013-2016年连续四年高居全国第一,其他年份也稳稳位居前五。
面对这样的雨量,广州的排水系统又如何呢?实际上,广州的城市排水管道长度,在国内大城市中已经算是位居前列了。截至2018年,广州城市排水管道长度达到24239公里,远超北京、上海和同样深陷内涝命运的重庆。其他内陆日常“看海城市”,比如武汉、南京、沈阳和南昌,都还不足1万公里。
而且就在2010年,广州的城市排水管道长度还不如上海、深圳、北京和重庆,只比武汉高了不足1千公里。也就是说,最近这些年广州在排水管道修建方面,确实是卯足了劲儿在赶超。
但问题在于,广州与大部分中国城市一样,排水管道设计标准严重落后。据2015年广州媒体报道,广州的排水管网90%是“一年一遇”的标准,只有10%是“两年一遇”标准。而国外的排水标准普遍较高,如美国纽约是“十至十五年一遇”标准,日本东京是“五至十年一遇”标准。
深埋地下50多米的东京外围排水系统,全长6.3公里。图/界面
设计标准偏低,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苏联的影响:更注重节约成本,设计流量整体偏小。中国在1953-1957年之间将“苏联模式”引入城市规划,当时直接接受苏联专家指导城市排水的,除了广州之外还有北京、沈阳、南京等多个大城市,这些城市后来也都成了“内涝”典范。
如此标准对抗日益增多的“百年一遇”的暴雨,结果可想而知。再加上广州近些年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绿地减少、建筑密度提高,地表不断硬化,城市排水就变得越来越难。
“打地鼠”式的治理与漫长的生态建设
与很多欧洲国家“先建地下管道后建城”的模式不同,中国大部分城市都是“先建城市再建管道”。而随着近些年中国城市发展普遍较快,如果重建排水系统,难度之大也不可想象。广州市规划院前总规划师袁奇峰就曾解释称,“城市排水系统工程庞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往往是上游改了下游没改,就等于白改,调整起来没那么容易,花费巨大且不说,还会在调整过程中令整个城市的运输功能完全停滞,由此造成的潜在损失更大。”
为了治理“水浸街”,广州近些年可没少花钱——2009-2010年,广州市安排了9亿元对中心城区228个较严重的水浸街“黑点”进行整治;2016年5月的公开报道显示,为了治理水浸街,广州近五年来投入超过4亿元;2017-2018年,广州计划投资23亿元用于72个城市内涝点的治理;2019年,广州声称三年斥资2.4亿,打造“智慧排水”管理体系。
那么成果如何呢?2016年,广州市水务部门公布了中心城区26个易涝点;2017年公布了47个易涝点名单;到了2020年,公布的积水风险点高达128个;上个月的特大暴雨,暴露出的积水点更是多达443个……“哪涝治哪”的“打地鼠”式治理,效果实在差强人意。新华网的时评就曾直言:现在城市逢雨必涝,就是错误城市规划结下的“肿瘤”,只靠“打针吃药”、小打小敲根本治不了。
此后,广州又提出了新的解决思路,那就是探索建设海绵城市。2016年,广州市水务部门提出要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来缓解城区水浸现象,并出台了《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提出要新建、改造51个海绵公园,新建25处人工湿地和128处植被缓冲带等。它的近期目标是,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包括从化区中心区、南沙的蕉门河中心区、增城的中心区、海珠的琶洲地区、番禺的大学城、黄埔的临港经济区等17个片区。而在上个月那场特大暴雨的检验下,已经有当地的自媒体人表示,“这些区域相对来说比较安全”。
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即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图/网络
先不提到今年为止这些片区能否达到目标要求,即使是按照时间表,若要广州大部分人都受益,也要再等至少10年的时间。广州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表明,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这显然是一场较为漫长的生态建设。
除了海绵城市的规划以外,对于严重落后的城市排水系统,广州也不能坐视不理。在上个月广州遭遇特大暴雨之后,市水务局表示将加快推进《广州市防洪排涝建设工作方案(2020-2025年)》出台,预计投入300亿元开展防洪排涝建设,目标是把新城区的排水标准提高到五年一遇,旧城区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渐提高到二至三年一遇。
排水系统改造非一日之功,广州近些年暴雨天数持续增加,又让形势变得愈加急迫——上世纪50年代广州平均每年出现暴雨5.5天,到90年代上升到7.3天,2000-2009年达到8.7天。同时,广州的十年平均雨量也有明显增长,2008-2018年平均年雨量达到2193mm,在100年内是碾压式的第一。
可以预见的是,在这个降水量持续上升的历史阶段,广州“百年一遇”的暴雨量将变得越来越频繁,甚至成为大概率事件。或许城市还能等待各项系统缓慢升级,但民众却已经承受了太多。真的希望有一天,那首《落雨大》不再成为广州最伤感的城市记忆。
参考资料:各市统计年鉴、第一财经日报、大洋网、新快报、广州楼市情报等
原标题:《年年暴雨年年内涝,广州排水系统怎么了?》
阅读原文

分享到:
© 2016-2018 衡水资讯 http://www.hsfc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