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记忆】全国首撤驻京办

2021-10-31 23:50

体制改革再迈新步伐

潍坊市全国首撤驻京办
大门紧闭,灰尘遍布,坐落于北京后海前井胡同的一处二层仿古建筑——潍坊市政府驻京办已经没有了往昔“潍坊之家”的喧闹和繁华。
2009年4月份,记者来到潍坊市政府驻京办,发现其玻璃门上贴着“内部装修”的字样,客房的窗户上都贴着“2008年10月15日”字样的封条。
潍坊市政府撤销驻京办,立即在社会公众之中引起轩然大波。驻京办究竟该撤还是该留?如果撤销是否应该有其替代组织?记者当时采访了多名法学专家和社会学专家,请他们谈谈驻京办去与留的问题。
资源配置偏差产生需求
没有人确切地知道,中国有多少形形色色的驻京办。
从1949年内蒙古自治区在北京设立第一家驻京办以来,截至1991年,北京共有186个市级以上的驻京办。此后,驻京办以惊人的速度在北京安营扎寨,到2002年时已激增至426个,十年之内翻了一番。
据粗略统计,在北京,除了52家副省级以上办事处外,还有520家市级和5000余家县级办事处。如果加上各种协会、企业和大学的联络处,各种驻京机构超过1万家。
“驻京办的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体制、制度背景。其最主要根源是我国的财政体制。”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李昕告诉记者,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之后,中央财政从1995年开始正式实施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但由于我国财政预算制度比较粗略,中央特别是各部委在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和审批上具有很大的弹性空间,势必导致一些地方政府为寻求更多的资源而设立驻京联络机构。
跑部委,要项目,“跑部钱进”一度成为社会上对驻京办职能的“定位”。事实上,这种理解有失偏颇。
中国政法大学教师张森认为,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我国现有的大政府小社会的国情使驻京办有了生存发展的土壤,“跑部钱进”成了许多驻京办的基本职能。但除了这样的职能之外,驻京办在政治、经济、服务方面也发挥了一定作用,政令的上传下达,经济上招商引资,服务于本地居民,这些职能在现行条件下也是需要的。
设置合法但不太合理
资源配置不合理滋生了大量的驻京办,那么驻京办的存在是否有法律依据?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何兵指出,驻京办的设立在当时没有颁布具体的法律法规,但从行政法的角度来看是合法的。
根据我国地方组织法第64条的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工作需要和精干的原则,设立必要的工作部门。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可以根据既定计划设置办事机构,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设立办事机构。
有关专家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各种驻京机构超过一万家,如果一个驻京办每年的经费保守地按100万元计算,所有驻京办每年需要的全部经费就在一百亿元以上。无疑这是一项巨大的公共开支,有些驻京办为了缓解资金问题,开始进行商业活动,开饭店宾馆,办公司企业。
“驻京办作为一个事业单位的设立本身没有争议,其作为事业单位从事商业活动在法律上也无明文禁止,但从其合理性上来讲是有问题的,”李昕认为,驻京办作为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职能与其从事经营活动的盈利性质本身是有矛盾的,考虑一方,则有可能损害另一方的利益。
宜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潍坊市撤销驻京办让其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由此引发的社会上撤销所有驻京办的呼声逐渐高涨。
“潍坊市撤销驻京办无疑具有积极意义。驻京办耗费了巨大的财政开支,有的已经成为政府的沉重包袱,撤销驻京办顺应了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缩减了驻外机构,节省了政府开支。但我们同时也看到,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张森告诉记者。
“就目前而言,驻京办在现实条件下还是具有存在必要的。因为其政治职能中政令的上传下达,经济职能中的招商引资,特别是服务职能都是需要的,而我们应该做的是伴随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驻京办进行改制。”张森建议,比较理想的状态是驻京办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成立类似于商会、联谊会等的非政府组织来代替驻京办,既能从事公共服务职能,同时又能剪断与政府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于是否能撤销所有驻京办,李昕持相同的观点:由于具备存在的土壤,驻京办在短时间内不会被全部撤销。
“更可行的做法是对驻京办进行有效的监督。”李昕认为,一方面,对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不断细化;另一方面,明确驻京办作为事业单位的组织性质,使其回归到公共服务单一职能上来。图为原潍坊驻京办所在地——“潍坊之家”,如今已是门可罗雀。
潍坊市2009年1月21日决定,将潍坊市政府驻北京、上海、深圳、海南、厦门、大连、东营、珠海、哈尔滨、太原、武汉等11个办事(联络)处全部撤销。这意味着,存在20多年的驻外办事处在潍坊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对这次全国首创之举,潍坊市人事局副局长张廷贵的说法是:“这些驻外办事处大多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其职能现已大为弱化,一些办事处甚至名存实亡、资不抵债,完全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据介绍,设立于1984年的东营办事处是潍坊最早的驻外办事机构,与其后的太原、上海办事处一样,其职能主要是为了获取石油、煤炭、紧俏产品等资源。“当时是计划经济,物资紧缺,就得靠有人盯着跑关系、找门路才行。”上海办事处主任张英明坦言。而设立于1986年的驻北京办事处则主要承担另一功能:政务联络。替地方政府到国家部委打“前站”,搞“公关”,跑项目,跑资金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石油、煤炭等资源已走向市场,基本不再需要办事处‘公关’。”张英明说,“至于招商引资、产品推介会,办事处的作用也在弱化,现在基本委托市场中介组织运作。据了解,以前政府每年给这些办事处拨款120万元,等于花钱养人办事,而现在按市场化方式运作,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潍坊驻京办主任韩国庆说,由于交通、通讯越来越发达,办事处政务联络的职能也逐步丧失。
同时,这些驻外办事处的继续存在还滋生出不少弊端。据披露,其中两家办事处已欠债累计2000多万元;太原等三家办事处已停止开展业务;有的办事处甚至打着政府的旗号作生意,赔了钱还要财政填窟窿。截至2008年10月,这些办事处欠发职工工资和欠缴社会保险达400余万元。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各界对办事处也颇多非议之声。称办事处是专为地方官员服务的“接待办”,指斥其“跑部钱进”,公关行贿,滋生腐败。因此,中纪委在2006年就要求对各地驻京办进行清理整顿。
“此次痛下决心一举‘拿掉’这11家办事处,不仅甩掉了‘包袱’,还盘活了两大资源:一是不但节省了每年的财政拨款,而且将办事处一个多亿的资产盘活了。二是办事处空缺出来的99名人员编制,可以向滨海经济区开发等重点领域倾斜。”潍坊市分管事业单位改革的一位领导这样总结。
潍坊撤销11家驻外办事处
不仅撤了驻京办
全国各地在京办事处每年用在疏通关系上的灰色经费在200亿元以上,这表明地方政府为获得“中央信息”,已经可谓是不遗余力。而疏通关系费用的不断上涨,则表明驻京办陷入了制造“神秘”信息激励的怪圈。
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正在制定一份彻底的整改方案,方案首先涉及52家副省级以上政府办事处和大型国企驻京办的整顿和改革。5000余家政府驻京办事处,正面临着半个世纪以来最大的一次生存危机,一些基层县市政府办事处恐怕难逃被裁撤的命运。
而潍坊市撤销驻外办,走在了全国前头,带了一个好头。
对于这种兼具官商双重身份的办事处,中纪委早在2006年就要求各地清理整顿,但受地方利益驱动,实际效果并不明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北京市就有各种驻京机构上万家,其中省市县驻京办分别为52家、520家和5000余家。全国政协委员柴松岳指出,驻京办跑项目、要经费,带来了诸多问题。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原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认为,办事处涉及中央和地方、中央部门之间以及预算内和预算外三种关系,治理上存在难度。
撤销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财政经费,还可以清除滋生腐败的温床和藏污纳垢的场所,为推动反腐倡廉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助力。来源:法制日报、2009年《潍坊晚报》国庆特刊 《祖国万岁》(原文转载)
原标题:《【潍坊记忆】全国首撤驻京办》
阅读原文

分享到:
© 2016-2021 衡水资讯 http://www.hsfcp.com/ 备案/许可证号:辽ICP备20210074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