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看中国如何治105数字商城沙又治穷!

2019-09-10 00:15

  今年6月17日是第二十四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我国宣传的主题是“防治土地荒漠化 助力脱贫攻坚战”。

  我国近35%的贫困县、近30%的贫困人口生活在荒漠化地区,荒漠化是导致当地贫困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打赢扶贫攻坚战就绕不开防治荒漠化这一难题。

  医治荒漠化的“中国药方”

  荒漠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人民饱受荒漠化之苦。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风沙危害严重的国家。全国有荒漠化土地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沙化土地172.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9%。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介绍,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自2004年以来已连续三个监测期持续净减少,荒漠化扩展的态势得到有效遏制,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成为全球防治荒漠化典范,为全球荒漠化防治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在内蒙古赤峰市,“低覆盖度治沙”技术使得造林成本降低了30%-60%,能够实现一次固沙、永久治理,目前正在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大规模推行。

  在河北塞罕坝林场,人们用麦草、稻草105数字商城、芦苇等在流动沙丘上扎设成草方格沙障,不仅可以防风固沙,还能够截留降水,被赞誉为“中国魔方”。

  在治沙过程中,我国还发明了世界首台机械化治沙车,每天可治理约50亩沙丘,比传统人工治沙效率提高了约50倍;喷灌、滴灌、微喷灌和渗灌等高新节水灌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在工程治沙、化学固沙、生物治沙、综合治沙、机械化治沙等方面,我国拥有许多科技发明和创造,防沙治沙科技水平处于世界前列。

  防沙治沙与精准脱贫应互利共赢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表示,荒漠化仍然是建设生态文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改善沙区生态、消除沙区贫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要充分利用沙区光热资源充足、土地资源广阔的优势,积极发展以灌草饲料、中药材、经济林果等为重点的沙区特色种植业、精深加工业、生物质能源、沙漠旅游业等绿色产业,构建企业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千家万户共同参与的发展格局,使沙害变沙利,黄沙变黄金,实现治沙与治穷双赢。

  治沙不治穷,到头一场空,沙区精准脱贫与生态保护修复,这两场攻坚战必须同时打好,统筹兼顾。在对外经贸大学教授李长安看来,想要摆脱贫困,就需要治理好荒漠化地区,通过生态保护脱贫、生态建设脱贫、生态产业脱贫。

  对外经贸大学教授李长安:需要提醒的是,各级扶贫部门特别是荒漠化地区的贫困县,不能简单地把生态扶贫项目等同于一般性的产业扶贫项目,而要作为当地脱贫攻坚全局性、方向性的举措来抓,从态度上重视、从政策上支持、从工作上帮助,为项目及早落地、尽快见效创造条件。

  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和环境的关系,要在发展中推动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的增强,在环境改善的前提下帮助贫困户脱贫,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在这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完善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构建专项扶贫、社会扶贫、行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确保荒漠地区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我国防荒漠化助力脱贫的先进典型

  正当6月17日第24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即将来临之际 ,一起聚焦防治荒漠化助力精准脱贫的先杨金柱新浪博客进典型,分享治沙与治穷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全国动员、全民参与,实现沙地变绿、农民变富、乡村变美,为建设美丽中国增绿添彩。

  河北塞罕坝:茫茫荒原变林海

  塞罕坝机械林场地处河北省最北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从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到镶嵌在风沙前缘的百万亩人工林海,塞罕坝几代人矢志不渝地推进绿色发展,终于让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创造了当之无愧的生态文明建设范例。

  经过50多年建设,塞罕坝林场有林地面积由24万亩增加到112万亩,林木蓄积量由33万立方米增加到101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11.4%提高到80%。百万亩森林每年为京津地区涵养、净化淡水1.37亿立方米,吸收二氧化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

  新疆阿克苏:风沙之源变果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柯柯牙,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维吾尔语意为“绿色的山坡”。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里和绿色毫无关系。自1986年实施柯柯牙生态绿化工程以来,当地先后组织近210万人次,进行51次植树造林大会战,累计造林115.3万亩,筑起了一条集生态林、经济林于一体的防风治沙“绿色长城”。

  柯柯牙的果树,在绿化治沙的同时,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幸福果”。2017年,阿克苏地区果品总产量达221.5万吨,产值130.8亿元,农民林果纯收入452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成。天然绿色健康的“阿克苏核桃”“阿克苏红枣”“阿克苏苹果”成了新疆的一张响亮名片。

  甘肃民勤:沙固绿增现活力

  “举目远望一片沙,大风一起不见家,朝为庄园夕沙压,流离失所奔天涯。”这是人们过去对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的描述。如今,这里成了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荒漠因绿色充满生机,百姓因环境改善得福祉。民勤县在治沙的同时不忘治穷,通过建立现代沙产业发展新模式,实现生态治理与群众增收的双赢。截至目前,民勤发展以红枣、枸杞、酿酒葡萄为主的经济严登宇林49.7万亩,打造梭梭接种肉苁蓉、白刺接种锁阳、甘草、黑果枸杞等沙生药材种植基地11.14万亩,培育林业产业加工企业12家,建成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7个,组建治沙协会20个、治沙专业队伍60个。2017年,全县直接或间接从事压沙造林和沙产业的群众达11.4万人,实现总产值3.22亿元,形成了治沙与增收的良性互动。

  宁夏盐池:沙地披绿展新颜

  盐池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毛乌素沙地南缘,地处陕、甘、宁、内蒙古四省(区)交界地带,干旱少雨、风大沙多。

  盐池以沙漠化土地综合治理为契机,发展滩羊特色产业,依托花马寺、哈巴湖、白春兰防沙治沙业绩园、长城旅游观光带等景区景点,发展生态旅游,每年为农民创收3亿元。如今,滩羊产业成了当地的一号产业,生态旅游成为当地经济新的增长点。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衡水资讯 http://www.hsfcp.com/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