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再走长征路丨孝义赖小子一座粤北小村落的长征精神解码

2019-09-16 10:29

  孝义赖小子来源中国军网

  细雨淅沥,山河寂静,曾经的庾岭要口、南北咽喉,早已远去了战火硝烟,氤氲笼罩下的村庄一片静谧与祥和。6月下旬,“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采访团一行,来到了广东省南雄市油山镇上朔村,回望峥嵘历史,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以“千家村、百家姓”之称享誉粤北的上朔村,诗礼传家、崇文尚武,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和红色苏区。

  “当年红军就是沿着这条小路进村的。”油山镇人大主席黄树材指着脚下坑坑洼洼的石子路告诉记者,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从江西进入南雄,在新田打了入粤后的第一场胜仗,随后进入上朔村,并将这里确定为红军主力部队的宿营地。

  村民们像迎接亲人回家一样纷纷让出自己最好的房间给红军住宿,为了不打扰群众,战士们谢绝了好意,选择住在祠堂、柴房、街道边和屋檐下。秋毫无犯的优良作风让老百姓连连称赞,他们自发捐钱捐物,慷慨解囊,为长征部队筹得粮款三四万银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毛主席先后四次来到上朔从事革命活动,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更重要的,是这里群众基础好,拥军氛围浓。

  “早在1925年,我们村进步青年彭显模就在这里创办了农协会,带领农民打土豪,分田地。”黄树材指着身后的上朔会堂向记者们介绍。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土地革命开展得轰轰烈烈,他们还组织了赤卫队主动出击,阻击近千人的反动清乡团。国民党政府恼羞成怒,对上朔村进行反扑。

  朔溪农协会旧址——上朔会堂

  71岁的村民李英成老人听父亲讲过那段惨烈的历史,每每提及都难掩心中愤慨:“反动派在这里屠村,屋要过火、树要脱皮、人要过刀,他们见人就杀、见物就抢、见屋就烧,全村一片火海,连烧一个多月,整个村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100多名赤卫队员和300多名无辜群众被他们杀害。”

  71岁的上朔村村民李英成老人接受记者采访

  国民晒奶门党的凶恶残暴并没有熄灭革命的星星之火,哪里有房蓓蓓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剥削,哪有就有斗争。随着战争的不断深入,这份在战争中孕育,在战争中发展的军民鱼水情也愈渐愈浓,历久弥坚。

  “水口战役”打响之时,上朔村又首当其冲地成为战役的大后方,村民们杀牛宰羊,拿出衣物,捐出粮油,推着独轮车子,挎着篾制篮子,步行十几里,到水口前线慰问红军战士。

  “当时的战斗很激烈,很多红军都受伤了,村民就把门板卸下来当担架,把受伤的战士抬回村里。”来自当地大塘中心小学的学生谢逸告诉记者,她从小就是听着这些口口相传的红军故事长大的。

  据了解,“水口战役”中在村中养伤的红军战士多达300余名,为了让红军伤员尽快康复,村民有的上山打猎,有的下河捕鱼,有的进山采药,尽其所能,倾其所有,支援革命。

  “有些人家把孩子的嫁妆都捐出来了。”南雄党史专家李君祥告诉记者,“对于那些不幸牺牲的红军战士,村民们也会毫无顾忌地捐出自己的‘寿板’,按照当地习俗入土为安。”

  军爱民,民拥军,为了报答上朔百姓的革命情谊,红军战士热情地教村民们识汉字、学文化、唱红歌,宣传革命道理,宣讲红军故事,不少青年当场要求加入红军队伍。

  记者团参观红军战士留宿的徐氏宗祠

  李君祥指着徐氏宗祠斑驳的墙壁介绍:“这首《当红军歌》,是在南雄地区留下的唯一一首有曲谱、有歌词、有注释的完整红军歌曲。”

  当兵就要当红军,

  处处工农来欢迎;

  官长士兵都一样,

  没有人来压迫人……

  徐氏宗祠斑驳砖墙上的《当红军歌》

  那时,红军辗转作战,敌人时常来袭,为了不被发现,乡亲们用泥巴将其涂抹,走了再刮下来,就这样反反复复无数次,这首苏区红歌才得以保存。

  85年时光荏苒,墙上的字迹仍可辨一二。上朔村的孩子们站在祠堂前依次排开,为大家演唱了这首《当红军歌》。铿锵的旋律回荡在南雄的山山水水,每一个字句,都在传颂红军一心为民的无私品格;每一个音符,都在映照共产党人滚烫的初心。

  上朔阿朵三围村的孩子们群情振奋 高声合唱《当红军歌》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衡水资讯 http://www.hsfcp.com/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