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屏湖畔】在诗歌中读出地方志——读游友基教授编著的《古田诗歌读本》

2021-04-17 14:34

《古田诗歌读本》,游友基编著
读诗,也是读诗人的经历。《读本》中有位现代诗人,他喜欢为梅花画题诗,也在诗中回忆平生,诗歌慷慨大气,再看书中历数他的经历,令我唏嘘不已。
今年已78岁的游友基教授编著的这部《古田诗歌读本》(以下简称《读本》),跟我看到的诗歌年度选本或选集有所不同,更像是古田地方诗歌志。位于闽东的古田,知道的人可能不是太多,出产银耳,是人类学家林耀华、九叶派诗人杜运燮的故乡。
《读本》中的诗歌,精选100位诗人近500首诗歌,从北宋的古田诗人李堪开始,延续到当下,不仅选录了还在学校读书的后起之秀的作品,还有民歌。因此,《读本》的编排根据诗歌特点,分为古代、现代以及文人和民间等部分。
游友基有史家意识,阅读视野开阔。他平时对小说或诗歌、古文或现代文、女性文学或是古代诗文都有兴趣,他编书,相对而言不太受时代、地域、文体的限制,会把差异不同的多种文本呈现在作品选和评论中。
这部《读本》的“前言”,可谓一篇古田诗歌的发展概况,对我们了解福建诗歌的发生、发展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福建由于长期远离中原文化,在唐诗盛极之时,没有出现写格律诗的著名文人。福建最早的文人诗歌,出自唐玄宗时期的诗人——福安的薛令之。唐末,闽国开国国君王审知广纳人才,才有了文人避难来闽,其中包括著名文学家韩偓,他65岁时由西安来闽。唐末本土的闽都诗人是黄滔。
古田最早本土诗人出现在五代,有余轩等人。到宋代,本土诗人与客籍诗人合流,写了不少歌咏风光的诗篇。南宋则是朱熹及其门生林用中代表最高水平。
古田诗歌的第一座高峰为元明之际的张以宁,乡愁、归隐、感怀、咏史、记游、题画诗为他的诗歌主要内容。到明清时期,官员吟咏田园,过境与寓居诗人游古田的诗作比较有特色,还出现了布衣之诗、闺秀之诗、释道之诗。在现当代时期,圆瑛、李若初的旧体诗代表最高成就,写新诗的杜运燮则为古田诗歌的第二座高峰。
古田风光是诗人们写作的主要内容,如过境诗人刘克庄(1187—1269)所写《游大目寺》:“来人云虎出,留此至昏钟。寺小于诸刹,山高欠独峰。方寒先得雪,已夏尚如冬。老衲曾游浙,微微有辩锋。”诗歌充满禅趣。
从官位退职的本土诗人张以宁(1301—1370)的《自挽》写及平生,充满哀痛之感:“一世穷愁老翰林,南归旅梓越山岑。覆身粗有黔娄被,垂囊都无陆贾金。稚子啼饥忧未艾,慈亲藁葬痛尤深。经过相识如相问,莫忘徐君挂剑心。”
佛学大师圆瑛(1878—1953),19岁出家,每十年口占一首诗,如20岁时写的《二十初度》:“转瞬韶华二十年,飘然瓶钵访高贤。岂甘选佛居人后,为欲明心脱俗缘。新月初圆留净影,毒龙未制且安禅。何时归向灵源去?本地风光岁月绵。”50岁时写的《五十口占》:“五十年来梦幻身,头颅半百未超尘。参禅只为离生死,说法何曾有苦辛。欲灿心灯明暗室,谁将宝筏度迷津?楞严了义圆通旨,寂照双融自有人。”这20岁与50岁的“口占”,让我们分享了他的人生感悟。
读诗,也是读诗人的经历。《读本》中有位现代诗人,他喜欢为梅花画题诗,也在诗中回忆平生,诗歌慷慨大气,再看书中历数他的经历,令我唏嘘不已。他叫李黎洲(1898—1977),早年追随孙中山,后来赴爪哇任《中南日报》编辑,也做过《福建民报》笔政。曾东渡日本研修,抗战期间,回到福建,任过厦门市参事、福建省抗日援会常委兼秘书长、全国国民参政员等。1944年担任南平福建师范专科学校校长,1945年出任福建省教育厅厅长,之后当选中央检查委员,又辞官归隐。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福建民革,当选福建省政协委员。1957年被错划右派,判刑。1966年在江西的珠湖农场刑满就业。病逝后,1983年平反。
类似李黎洲这种戏剧性人生经历的,还有萨镇冰、李若初、王远甫等诗人,无论他们平凡还是不凡,诗歌记录着他们点滴思绪,饱含人生丰富的感受,有着开阔的胸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将历代古田本土或客籍古田的文人诗(旧体、新体)和民间歌谣集合在一起,将他们的人生与诗歌意蕴一并解读,以此作为地方志研究的参考书,可见,这部诗歌读本是游友基的有心编著。
作者简介:陈卫,江西萍乡人,武汉大学博士,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已出版个人专著《闻一多诗学论》《中国当代诗歌现场》《中国诗人诗想录》,散文集《美国家书》、诗集《旗山诗歌练习簿》,主编《台湾现代诗选》《我们的当代文学》《祖国颂》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原标题:《【翠屏湖畔】在诗歌中读出地方志——读游友基教授编著的《古田诗歌读本》》
阅读原文

分享到:
© 2016-2018 衡水资讯 http://www.hsfcp.com/